首页 > AG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官方网站地址|乌兰察布张粉云:从村官到企业家的不平凡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15 18:01:43    次浏览

健康卫视乌兰察布网报道她是一个农民,却处处彰显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她是一个企业家,却时时承担和践行着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社会责任,她就是化德县蒙驼王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粉云。现年53岁的张粉云大姐出生于化德县长顺镇德义村汉族,高中文化,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苦难岁月中出生成长起来的她,从小就养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有韧性、特别能坚守的刚毅性格和善良本真。1981年高中毕业的她,目睹家里饭都吃不饱的困难现状和父母愁苦的脸庞,张粉云眼看着其它上大学的和当年没考上大学继续复读的同学,内心痛苦的她悄悄决定,不再复读,放弃学业,回家务农,想给辛劳大半生的父母帮上一把。踏实、吃苦、肯干,有文化、性格好,使她成为村里乡亲们眼中好青年的榜样!1985年,在全村乡亲们的一致推选下,张粉云担任德义村妇联主任,职位不大,责任却不小。农村人多子多福的落后惯性思维,致使超生重罚现象成为村里多年来难以根除的顽疾。目睹这一现状,从上任那天起,张大姐主动学习掌握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村里姐妹们及他们的男人们进行学习宣传,让姐妹们认识到,女人不是生育的机器,而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发家致富。她自己生育两个女儿后,主动做了绝育手术,她的善良、正直和榜样力量,深深感染带动着村里的年轻人。很快,她成为村里姐妹们公认的贴心人全村男女老少在农闲里,都愿意聚集在她周围,探讨着女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走出发家致富的路子。“拉家常”是张粉云常用的沟通技巧和工作方法。在话语中心灵沟通,在交谈中点燃思想的火花。当年底,德义村成为全乡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张粉云大姐被县委、政府表彰为全县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小山村里的追梦人1998年夏天,张粉云大姐进化德县城买东西,遇到了一位在化德做针织刺绣工作的朋友,听人家说做这个很能赚钱,张粉云的心一下子就被牢牢抓住了。通过朋友介绍,带着全村姐妹们的希望,张大姐第一次走出自己的小山村,到化德县针织厂精心学习了2个月针织刺绣技术,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学成回村,组织村里的姐妹们,让大家在她家集中观摩学习培训,她担任主讲,经过1个多月的学习培训,村里妇女们很快掌握了工艺简单,生产方便,挣钱实惠的刺绣针织技术。从这年开始,村里妇女们的人均收入从500元左右增加到了1000多元,收入翻了一番,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村里姐妹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带动大家创业增收的善心义举,深深感染着全村乡亲们纯朴厚道的心。1991年秋天村委会换届选举,全村乡亲们全票推选她担当村委会主任。面对乡亲们信任的目光,张粉云大姐又一次执着担当起这份责任与信任。高中毕业的她深深懂得,落后的思想意识、落后的交通条件、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制约经济发展,抑制向外拓展的瓶颈。张粉云意识到,仅凭乡亲们的生产热情,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全村乡亲们吃饱饭生活好有钱花的困境,只有立足于全村实际,依靠科学种养,转变生产方式,发展主导产业,才能彻底转变德义村祖辈流传下来的贫穷落后局面。“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当这个芝麻官,就要担好这份责”,这是她常跟同事说的一句话。与她工作上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德义村这个铁姑娘,老实,憨厚,平日里虽没有豪言壮语,却有一股肯钻肯磨的干劲。看着别村人们一个个富起来了,而自己这个小山村的乡亲们日子还不好过,村里那么多的土地都在荒废着,就开始琢磨着如何带领全村乡亲们的尽快富起来。从1991年起,她鼓励乡亲们普遍播种青玉米、青莜麦等,开始发展养殖业。第二年村里的饲草种植从不到20亩增加到了2000多亩,牛羊从180头(只)增加到了1300多头(只)。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张粉云十多年来如一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默默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村主任这个在别人看来很不起眼的工作岗位上,硬是团结带领全村乡亲们,在没有路人穷山沟走出了一条路。1994年的秋天,乡亲们喜获丰收,全村新购摩托车一下子达18辆,成为乡里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本村的姑娘们也不愿意外嫁,村里的年轻后生们再也不愁娶不上媳妇了。这一步成功尝试,更加坚定了她走出山村,到化德县城创业立业决心,志同道全的丈夫张 啥也没说,除了支持,还有什么能比支持她追求梦想,自我实现,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了。服装业界的女强人也许是命中注定张粉云一辈子要与“服装”结下不解之缘。万事开头难啊!1994年底,在丈夫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张粉云到县城一家服装厂,开始学习服装加工,1995年,通过各方帮忙筹集资金,张粉云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小作坊”,从村里带了25名村民,开始了人生的艰难创业。同时,敢想敢干的铁姑娘,不顾家人的竭力反对,在全县率先开了“特步”、“衣之纯”及中老年服装等三个品牌服装专卖店。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化的约束,最大化的福利,市场化的薪酬,她的“小作坊”规模不断扩大,工人从最初的不到30人增加到60多人,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许多年后,张粉云回忆起当年创业的热情时常说:“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的人”。2013年,适应国家鼓励发展清洁绿色无污染中小企业的利好政策,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张粉云大胆投资1000多万元,在化德县服装创业园购置一处3300多平米的厂房,组建了化德县蒙驼王服饰有限公司,成立了服装研发中心、车间办、仓储中心、销售部等部门,招聘配备各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更新80多台缝纫设备,高薪招聘了82名工人,公司从一开始组建起,就鲜明提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底线,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员工的心声就是企业的责任,组织开展劳动竞赛,优秀员工奖励扶助,家里考试上大学的员工,企业捐助3000元,极大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年产服装53万件,产值达1700万元,工人人均月工资达4800元。2015年4月19日,自治区党委王君书记亲临化德县调研指导工作时,来到化德县蒙驼王服饰有限公司,看到车间环境整洁优美,生产有序进行,给予好评。市委王学丰书记、市政府陶淑菊市长多次亲临化德县蒙驼王服饰有限公司调研指导企业,县委霍建忠书记、县政府崔雨来县长经常深入化德县蒙驼王服饰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各级领导对化德县蒙驼王服饰有限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帮助,寄予了希望。这些年一路打拼,一路汗水,一路艰辛,自己和家人富了,但张大姐的善良本真坚守在困难群众中,始终没有忘记对社会的责任。来自化德县白音特拉乡民建村单亲家庭、15岁的小姑娘王丹,就读于化德县第三中学实一(10)班,44岁的爸爸因病不能劳动,母亲早年去逝,家里有8岁的弟弟和65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全家人生活依靠政府救济和低保生活。今年4月,品学兼优的小王丹不幸患上了紫癫,久治不愈,家中雪上加霜,县文明委发出号召中小企业、爱心人士和社会志愿者为小王丹捐助善款,张大姐主动打探王丹就治的医院,为困境中的孩子送去爱心,捐助特步上衣、长裤、鞋子一身,这是小王丹青穿过的最好的品牌服装,并留下200元营养费用。张大姐还长期资助了3名贫困学生,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捐赠500元现金及300件棉衣,2014年为我县贫困学生捐赠特步服装230套,平时只要有社会公益活动,就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她把温暖和爱心一次次及时送给了有需要的人们。多年来,张大姐累计捐助的款物折现达到6万多元。群众需要正能量,社会需要新风尚。张粉云大姐胸怀坦荡,无私奉献,虽出身在不起眼的小山村,却用努力拼搏写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树立起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从多次被县委组织部评为农村优秀党员,被县总工会授予县级劳动模范,被县文明委授予优秀社会志愿者和“学雷锋”先进个人。艰难曲折出乡村,平凡人生写春秋。虽然张粉云大姐的故事不够轰轰烈烈,或许,她的事迹不够惊天动地,但她用一个农民企业家的踏实做人、诚信经营的纯朴理念,在自己创业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情节。展望明天,我们仿佛看到,正在路上的张粉云大姐挥洒着勤劳的汗水,攀登着人生价值的极致高度!责任编辑:王婧版权说明:转载须注明来自“健康卫视乌兰察布”,合作与推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